摘抄

McPhee深度报道式非虚构写作法

McPhee的核心思想是:永远不要面对空白页。第一步收集笔记;第二步筛选;第三步建立结构;第四步才开始写。 等到真正动笔时,文章的整体结构、段落逻辑、衔接顺序早已被前面三步打磨得清清楚楚。于是写作过程就像坐上了轨道列车,剩下的就是修修剪剪,打磨细节。

那么,什么时候该开始写?McPhee的答案是:先把所有调研做完。他常常把人物作为核心,为此他会和采访对象长时间相处:一起远足、住在他们的小屋、横跨全国旅行。在这过程中,他会访问他们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对手,还会请教专家。只有这样,笔下的事实才够丰富。

读McPhee的文章,你能感受到这种沉浸式的深入。《A Sense of Where You Are》中,他描写篮球新星Bill Bradley在普林斯顿体育馆投篮。Bradley连续六次投偏后忽然停下,沉思一瞬,再次出手,命中。他笑着说:“你知道吗?这个篮筐大概低了一寸半。”数周后,McPhee真的拿着卷尺去测,结果完全验证了Bradley的判断。这种细节,就是“好事实”。

McPhee的方法要求你耐心等待,直到听到同一个故事被第三次讲起,才算完成调研。所有素材被记在笔记本、采访稿、书摘里,堆积成庞杂的档案。之后进入第二、三阶段,他会将这些散乱的素材归类、排序,用卡片标记每个段落或场景。把卡片摊在桌上,像解谜一样排列组合。写作的艰难被分解成一系列轻快的小任务。

McPhee喜欢说:“写作就是选择。”你要有品位,懂得哪些细节能打动读者。比如,他宁愿写Donald Gibbie的茶壶用十四颗木螺丝堵住,也不空谈节俭与挥霍。

进入电脑时代,他甚至请朋友开发了专门的软件Structur和Alpha,能像虚拟剪刀一样,把笔记分门别类,再重新组合成大纲。今天的我,用Emacs的org-mode实现了类似功能,甚至起名“McPhee模式”。

等到第四步起草时,文章已被拆分成可控的小块。McPhee称之为“在混乱中拉出一条秩序的线”。这样,写作就少了焦虑。哪怕是初稿阶段,也能通过“伪写作”——在草稿中混写完整句子、半句、提示语和方括号笔记,逐步填充,直到语言自然成文。

最后就是常规的修订。所有人都知道“写作就是不断改写”,但在McPhee方法的支撑下,第一稿来得更快,后续的修改也更轻松。

如果你对这种方法感兴趣,不妨去读Howarth的序言、《The John McPhee Reader》,再到McPhee自己的《Draft No. 4》。这些书里,你会看到一种写作哲学:面对空白时不再恐惧,因为你早已在混乱中种下了秩序的线索。